《长安的荔枝》读后感

随笔
284 0

长安的荔枝


        每当读到“一骑红尘妃子笑,无人知是荔枝来”,脑海中总有一个画面:一匹快马飞奔而过,只留下飘散开来的烟尘,老百姓看着远去的一骑红尘只能无奈摇头。 当时的统治者为了口腹之欲,举全国之力,只是为了运输鲜荔枝到长安搏贵妃一笑,我也只能用劳民伤财来总结一下,但却无法想象出劳民伤财的程度又是如何?《长安的荔枝》完美的给出答案,他从一个小史的角度,展现了荔枝入长安所消耗的人力、物力、财力,最终举全国之力,送达的也仅是一骑、两坛。

       小说是从刚被贴上房奴标签的李善德还在憧憬未来美好生活开始的,自以为时来运转的他还得了个“肥差”,更是喜上加喜,但让他没想到的是这个“荔枝史”尽是要把“一日色变,二日香变,三日味变”的鲜荔枝从岭南运到长安,在交通及其不便利的古代,这无疑是一个不可能完成任务,肥差事变成了催命符。为了不牵扯家人,李善德甚至做好了和离的打算,但在杜甫“骨肉恩岂断,男儿死无时”的诗句中,李善德重燃信心,决定放手一搏。

       在岭南,李善德遇到了种种困难,比如要如何保存易变质的荔枝、如何确定转运路线等等,困难虽多,但他却时刻告诫自己“就算失败,我也想知道,自己倒在距离终点多远的地方”,就这样在无数次的精密计算和尝试后,最终将岭南荔枝送入长安。

       这部小说展现了一个小吏在面对困难时的坚韧与不屈,同时也揭露了当时统治阶级的腐朽。在小说中我们总能找到自己的影子与之共情,马伯庸老师就是通过如此细腻的手法,将历史上的一件小事放大,仿佛让我们穿越了时空与李善德一起经历了荔枝入长安的艰辛历程。

最后更新 2024-03-06
那年今日
10月
27日
  • 🔸暂无数据

评论 ( 0 )
悄悄话